什麼是【牛樟芝滴丸/口含顆粒】? 為什麼要吃? 牛樟芝滴丸功效是?

牛樟芝常見的劑型有: 膠囊、滴丸、飲品…,其中消費者對滴丸比較不了解,所以這篇文章就是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什麼是滴丸? 為什麼要吃牛樟芝滴丸?

因為衛福部食藥屬認為「滴丸」形態屬丸狀,易使消費者誤解為藥品。牛樟芝目前仍屬保健食品,所以早期常見的「牛樟芝滴丸」,現多改名為牛樟芝口含顆粒牛樟芝滴粒…等。

 

最常被問到: 滴丸與膠囊有何不同?

滴丸與膠囊分屬不同劑型,吸收方式就不同,吸收速度也不盡相同。膠囊走腸胃道吸收;滴丸走口腔吸收(舌下吸收)

一般而言,吸收速度與效果由快到慢依序為:靜脈注射>氣霧吸入>口腔(舌下)>直腸>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經皮吸收(皮膚貼片)。以效果來說,口腔(舌下)吸收遠較口服膠囊來得好

 

什麼是口腔吸收? 優點是?

口腔(黏膜)吸收(Buccal absorption 或Oral absorption),是指有效成分藉由口腔黏膜滲透到口腔微血管,再透過血液循環將有效成分帶到人體各處的吸收方式(圖1)。口腔黏膜吸收的優點有:

  • 快速有效: 相較於經過胃消化+腸吸收才進入血液系統的漫長路徑來說,口腔吸收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並立即發揮作用。
  • 成分完整: 消化過程中會先受胃酸、膽鹼與酵素的破壞。另外小腸吸收的成分(藥物、營養素)會先進入肝臟,肝臟依會人體需要將吸收的成分重新組合利用,過程中很多有效成分會被破壞而失效。相較之下,口腔吸收讓成分完整的吸收與發揮效果。

圖1 口腔黏膜吸收

 

口腔吸收中,以「舌下吸收」效果最好

口腔黏膜作為吸收途徑主要有頰黏膜吸收(buccal mucosaq)和舌下黏膜(sublingual mucosa)吸收。口腔內各區黏膜厚度不一,從100-600微米皆有,相較於口頰、上下顎等,舌下黏膜為當中最薄,厚度介於100-200微米,舌下黏膜滲透性強,物質可以迅速吸收,再加上充分的血流供應,遂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藥物吸收並發揮藥效。舌下吸收作用的藥物通常都溶解快劑量小作用強

俗稱『救心』,用於緩解急性心絞痛發作的「硝化甘油舌下錠」是一種冠狀動脈擴張劑,就是透過舌下吸收快速發揮效果的急救藥物。是心臟病患者們耳熟能詳的救命法寶之一

圖2 口腔黏膜吸收分為口頰、上下顎等與舌下

 

牛樟芝三萜成分適合舌下吸收

口腔吸收雖然被發現的很早,但因為不是所有物質成分都適用,口腔黏膜吸收的效果與物質的分子量、解離度、脂溶性、水溶性溶解度等密切相關。最關鍵的就是分子量大小,因為分子量越大越難穿透口腔黏膜,經口腔黏膜吸收的藥物分子量不應高於800 Da,且理想單一劑量應小於10 毫克。 (下表)

 

牛樟芝關鍵的三萜類化合物包括Antcin A、Antcin B 、Antcin C、Antcin H、Antcin K、DSA (dehydrosulphurenic acid)及DEA (dehydroeburicoic acid)…等,其分子量遠低於上述的800 Da,只在500 Da左右,非常適用於舌下吸收(分子量越小越好吸收),如下圖。

 

舌下吸收注意事項

首先,切記舌下吸收是將牛樟芝滴丸置於舌下後慢慢融化,再透過口腔微血管吸收牛樟芝成分。因為不是透過腸胃道消化吸收,所以請勿將牛樟芝滴丸吞下肚滴丸在口腔溶解吸收時也要避免吞嚥唾液,這也會把牛樟芝成分吞下肚。建議可在睡前躺在床上時吃滴丸,因為身體平躺時吞嚥頻率較低;也可以睡醒吃,因為剛睡醒時唾液分泌及吞嚥次數都較少

其次,就是暫時不要抽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進而降低藥物的吸收、降低牛樟芝效果。

舌下吸收: 不是口服,不經腸胃,不需喝水,簡單速效!更適合對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者!要記得,過程不能吃、不能喝、不方便說話,先不抽菸!

 

哪些人適合使用牛樟芝口含顆粒?

  • 癌患
  • 需要快速吸收並快速發揮功效者
  • 難吞嚥或拒絕吞服膠囊者(如老年患者)
  • 胃腸道不好者
  • 食用時不需要水,對應酬、出差、旅行等外出者來說相當方便

牛樟芝在輔助癌症治療與降低化療副作用上效果卓著,尤其牛樟芝滴丸最適合癌患使用,舌下吸收的優點都是癌患最需要的,包括: 三萜含量高、快速吸收、快速作用、成分完整不破壞、不用吞嚥、不會腸胃不適…

 

如何挑選牛樟芝滴丸?

每個行業都有其專業性與行業秘密,牛樟芝也不例外。下面問題考考你…

1.能分辨真假牛樟芝嗎?
2.會分辨菌絲體/子實體嗎?
3.能分辨牛樟木/異種木?
4.會分辨野生子實體/椴木子實體/固培子實體?
5.牛樟芝關鍵三萜是?
6.牛樟芝三萜含量如何測定?
7.能辨別出牛樟芝獨有的香氣?
8.常用萃取方式有哪些?優缺點是?  

是的,一般消費者通常是無法分辨。不肖廠商抓準消費者不懂,便在其中上下其手,各種操弄手段層出不窮,包括: 使用異種木培育牛樟芝、用血紅密孔菌混充、用低價菌絲體混充高價子實體、用固培子實體混充椴木子實體、添加黃連提升苦味、添加其他樟木精油混充牛樟芝風味、牛樟芝萃取物添加不足…。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圖4  血紅密孔菌混充牛樟芝

 

椴木牛樟芝子實體滴丸」包含4個條件: 1.使用牛樟椴木培育(椴木是指切成適合培育的牛樟木塊),2.牛樟芝菌種,3.取厚實菇體狀的子實體(非薄膜菌絲體),4.將上述1-3的的牛樟芝子實體經萃取製成滴丸,下圖5。
優質的「椴木牛樟芝子實體滴丸」(請注意不是固培子實體)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 : 牛樟芝吸收牛樟木養分與精油代謝而成子實體,由牛樟芝子實體萃取製成的滴丸會具有獨特牛樟木香氣,香氣與其他樟科植物不同。
  • : 滴丸在口中溶解時會有牛樟芝獨有的香氣與苦味,過苦恐有其他添加。
  • : 滴丸溶解速度不宜太慢,且溶解後不應有細微殘渣。
  • : 通常椴木牛樟芝子實體滴丸的顏色介於金黃淺咖啡色之間,與牛樟芝年份、品質、萃取物含量…有關。但,也不是顏色深就代表含量高喔!偏深咖啡與黑色的滴丸通常有其他添加

另外,也應具備下面品質條件: 具衛福部核備的90天毒性檢測報告、ISO22000、三萜多醣與品質檢測報告。

但,很多人連牛樟芝是什麼氣味與口感都不知道,實在是不知如何挑選呀!如果不知道如何挑選牛樟芝滴丸,建議先挑商譽值得信任的台灣生技廠商,因為牛樟芝在台灣食用時間長、法規嚴、競爭多、技術優;商譽佳的產商所提供的牛樟芝產品,在品質、安全、價格更值得信任。內地雖有牛樟芝廠商,但其牛樟木的品種、來源、質量不明,且食藥監欠缺法規與監管,內地產的牛樟芝滴丸的質量與安全性風險相對較高。

圖5 椴木牛樟芝子實體經萃取後製成滴丸

 

牛樟芝滴丸越濃越好嗎?

常看到很多廠商強調三萜含量與濃縮倍數,濃度越高越好嗎? 倍數越高越好嗎? 在人體可以接受的情況下,的確三萜含量高效果會越好;但超過人體可接受條件則會有反效果。

以牛樟滴丸來說,裡面添加了「牛樟芝子實體萃取物」,要知道「萃取物」就是牛樟芝精華的高倍濃縮物,代表牛樟芝的關鍵三萜、苦味與精油都濃縮在其中。不可避免的,當萃取物濃度越高刺激性也越高。以「苦味」為例,滴丸若萃取物添加越多,苦味就會越濃,過苦會刺激口腔分泌大量口水。還記得嗎? 牛樟芝滴丸是走口腔微血管吸收,原本希望滴丸在口腔停留越久吸收越好。但,當過苦分泌大量口水時勢必會造成口水吞嚥,會讓滴丸停留口腔時間變短,三萜來不急從口腔微血管吸收,就吞下肚了。(口腔吸收效率遠高於腸胃道吸收)。

小結: 萃取物的添加要適度添加,濃度過高會造成分泌大量口水,破壞口腔吸收效果。

為什麼我吃的3倍、5倍滴丸就不會刺激呀?

咦! 那為什麼我吃的3倍、5倍滴丸就不會刺激呀?? 而且價格還便宜呢??

換個方法說明…正常來說酒精含量5%的啤酒與15%清酒或40%的威士忌,因酒精含量不同在口腔的刺激感與喝下肚的燒灼感是差很多的。如果有廠商賣你威士忌,但喝起來濃度卻只像清酒,是不是很怪? 如果真的含有3倍、5倍的牛樟木子實體萃取物,對口腔的刺激感是很明顯的!! 如果沒有刺激感…中間的秘辛就只有廠商自己才知道了…

下次當你吃到5倍濃度滴丸卻不刺激口腔且價格便宜時,可能就不是真的「椴木牛樟芝子實體滴丸」

 

為什麼便宜的滴丸風險高?

合法牛樟木稀缺情況,牛樟椴木成本當然高,且培養椴木子實體需費時2-3年,時間成本也高。這都讓牛樟椴木子實體價格居高不下,製成的滴丸成本也跟著墊高。

謹記: 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只一昧追求低價子實體滴丸,當低於合理價格,廠商為了維持利潤空間,自然就會犧牲品質。此時,就很難保證你買到的是真的「牛樟椴木子實體滴丸」

挑選市售3款來源清楚、品質製程可靠的口含顆粒(滴丸)產品,其中2款為椴木子實體與1款固培菌絲體:

  • 請注意,「固態培養」是利用培養基/五穀類進行牛樟芝培育,過程中未使用牛樟木,所以不具牛香木香氣,而另有一種發酵味,製成的滴丸為黑色。



 

參考資料:

  • Lam JK, Xu Y, Worsley A, et al. Oral transmucosal drug delivery for pediatric use[J]. Adv Drug Deliv Rev, 2014, 73: 50-62. DOI:10.1016/j.addr.2013.08.011
  • Madhav N.V., Shakya A.K., Shakya P., Singh K. Orotransmucos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A Review. J. Control. Release. 2009;140:2–11. doi: 10.1016/j.jconrel.2009.07.016. – DOI – PubMed
  • 舌下錠該怎麼吃?把握「4不原則」 別吞口水阿! | ETtoday健康雲 |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126838#ixzz7hg0USce3

 

 

 

 

 

You may also like...